2025年11月15日凌晨0时16分,西渝高铁康渝段建设迎来关键节点——中铁三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八标大竹站制梁场最后一孔箱梁成功浇筑,标志着该制梁场圆满完成全部箱梁预制任务。这一重大进展为后续架梁及铺轨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西渝高铁康渝段建设从下部结构施工转向上部结构施工的新阶段。
大竹站制梁场作为西渝高铁康渝段规模最大的梁场,承担了767孔箱梁预制任务。在箱梁预制过程中,该梁场引进智能钢筋加工设备及配套控制系统,通过"BIM+AI"数智融合技术,对钢筋来料、排产、加工、余料计算等环节全程自动分析。数控系统与传感器对钢筋剪切实时校准,剪切精度控制在±1.5毫米以内,显著提升了预制质量。
该项目部借助智能指挥中心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原材料进场、钢筋加工、模板安装等关键工序实时监控,实现了梁场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通过移动端APP,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生产进度、质量数据和安全状况,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设计规范。
大竹站制梁场积极将"四新"技术融入制梁作业,推广应用移动钢筋绑扎胎具、接触网基础组拼工装及智能张拉压浆一体化台车等工装设备。同时引入循环水喷淋养护系统和光伏发电设施,在提升制梁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文明施工。
针对箱梁预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项目部引入智能AI视频识别系统和移动模架外观变形自动化监测平台(AMP),实现监管方式信息化。这些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安全管控难题,确保了施工进度和质量可控。
西渝高铁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分西安至安康和安康至重庆两段建设。项目建成后,西安至重庆的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6小时缩短至2.5小时,形成覆盖陕川渝三省的"1小时通勤圈"。这一变化将:
促进西安、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流动
加速秦巴山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对接
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西渝高铁在重庆北站设站,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实现无缝衔接。这种"空铁联运"模式将:
使西安至重庆的航空客流分流率达15%
提升重庆江北机场的辐射范围至陕南地区
形成"航空+高铁"的立体交通网络,助力重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除大竹站制梁场外,西渝高铁康渝段其他标段建设同样取得突破:
赵家普里河特大桥首孔移动模架现浇简支箱梁完成浇筑
缪家梁隧道等28座隧道顺利贯通
全线采用"平行施工+交叉作业"模式,确保2028年通车目标
面对箱梁预制过程中的复杂环境,项目部创新采用"大冰块+电风扇"的降温方案,将作业面温度控制在35℃以下,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同时,应用PRE-12型梁端智能喷涂机器人等设备,使外观质量合格率达100%。
西渝高铁经济带已初具规模:
沿线布局了安康高新区、达州经开区等8个产业园区
形成"能源-制造-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预计带动沿线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项目穿越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将:
使安康、达州等城市纳入西安、重庆"1小时都市圈"
带动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
促进老区人口向中心城市有序流动
西渝高铁建成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成都至重庆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重庆至昆明高铁、西安至延安高铁、西安至十堰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推动中西部地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根据规划,未来还将向北延伸至西安,形成覆盖西北、西南的"3小时交通圈",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从箱梁预制任务的圆满完成到经济走廊的雏形初现,西渝高铁正以"中国速度"改写区域发展格局。这条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的交通动脉,不仅将缩短时空距离,更将激活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动能。